聚乙二醇(甲基)丙烯酸酯应用进展

2025-02-26


聚乙二醇(甲基)丙烯酸酯应用进展

摘要   

聚乙二醇(甲基)丙烯酸酯(PEG(M)A)及其衍生物凭借可调的化学结构、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多重响应特性,在智能材料、生物医学及能源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。本文基于近期研究进展,系统梳理了PEG(M)A及其共聚物在温敏材料、水触发硬化材料、药物递送系统及生物医用涂层等领域的创新设计与性能优化策略,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。   

1. 引言   

聚乙二醇(甲基)丙烯酸酯(PEG(M)A)是一类由亲水性聚乙二醇(PEG)链段与可聚合的(甲基)丙烯酸酯基团构成的功能性单体。通过调控PEG链长度、末端基团及共聚单体种类,可赋予材料温度响应性、水触发硬化性及生物活性等特性。近年来,研究者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(ATRP)、光引发交联等技术开发了多种高性能PEG(M)A基材料,在药物控释、智能防护及组织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   

2. 温敏性PEG(M)A共聚物的设计与相变行为   

2.1 侧链羟基对温敏性能的调控   

Chen等通过ATRP合成了两种温敏共聚物P(EO2-co-EO4/5)P(EO2-co-EG4/5),其中后者侧链含端羟基。研究发现:   

相变行为差异:P(EO2-co-EG4/5)的相变区间较P(EO2-co-EO4/5)更宽(浊度变化斜率降低40%),这是由于端羟基在相变过程中与邻近乙氧基形成氢键,阻碍脱水过程的快速进行。   

动态亲/疏水性:通过接触角测试发现,两种共聚物薄膜在低临界溶液温度(LCST)以上均发生疏水化转变,但含羟基的P(EO2-co-EG4/5)薄膜表面润湿性变化更平缓(接触角从35°增至85°),适用于需要缓慢释放的生物传感器涂层。   


2.2 温敏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   

P(EO2-co-EG4/5)的迟滞相变特性使其在药物缓释领域表现优异。例如,负载抗癌药物的微球在体温(37℃)下可实现长达72小时的持续释放,肿瘤抑制率较传统材料提高30%。此外,其温敏薄膜还可用于制备动态抗凝血导管,通过表面亲水性切换减少血栓形成风险。   

3. 水触发硬化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突破   

3.1 PEG侧链介导的微相分离机制   

张祺团队开发了基于甲基丙烯酸苄酯(BzMA)与PEGMMA的共聚物PBzMA2-PEGMMA1,其分子设计核心在于:   

梳状结构设计:疏水性BzMA主链与亲水性PEG侧链(Mn=950)通过共价键连接,形成两亲性梳状聚合物。干燥状态下材料模量仅为1.2 MPa,遇水后因PEG链吸水膨胀引发微相分离,模量提升达228倍(至275 MPa)。   

可逆性与形状记忆:材料在干/湿态间可逆循环50次后仍保持90%模量稳定性。脱水后可通过热触发(Tg=39.4℃)恢复初始形状,适用于可重构软体机器人。   


3.2 智能防护与柔性电子应用   

该材料在智能防护领域表现突出:   

- 抗穿刺性能:水合后薄膜可抵抗20 m/s钢针穿刺,穿透力吸收效率达95%。   

- 柔性电极封装:与聚噻吩复合制备的导电水凝胶(透光率>90%,拉伸强度1.5 MPa)可用于可穿戴传感器,在500%应变下电阻变化率<5%。   

4. 功能化衍生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创新应用   

4.1 活性靶向药物递送系统   

NHS-PEG-MA与MAL-PEG-MA等衍生物通过活性基团实现多功能修饰:   

NHS-PEG-MAN-羟基琥珀酰亚胺酯(NHS)基团可与含胺药物共价偶联,制备的纳米颗粒载药量达25 wt%,并在肿瘤微环境(pH 5.5)下实现精准释放。   

MAL-PEG-MA:马来酰亚胺基团通过硫醇-烯点击反应连接靶向肽(如RGD),使载药微球在肝癌模型中的靶向效率提升至82%   


4.2 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   

PAMAM-PEG-Acrylates复合材料结合超支化聚酰胺-胺(PAMAM)的多孔性与PEG的生物相容性:   

- 软骨再生:负载软骨细胞的支架在体外培养14天后细胞存活率>90%II型胶原分泌量较纯PEG支架提高3倍。   

- 神经修复:含10 wt% PEGMA的明胶水凝胶可引导轴突定向生长,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运动功能恢复率提高40%   

5. 挑战与未来展望   

尽管PEG(M)A材料已取得显著进展,仍需解决以下问题:   

降解可控性:现有药物载体多为不可降解材料(如DC Bead),长期滞留可能引发炎症。开发酶响应型PEG(M)A共聚物(如PLGA-PEG-MA)是重要方向。   

多功能集成:结合光/磁响应单元(如Cy5-PEG-MA),构建多模态诊疗一体化平台。   

规模化生产:高纯度PEG(M)A单体合成仍依赖多步反应,需开发连续流微反应器技术降低成本。   


未来研究可聚焦于:   

- 两性离子衍生物:如磺酸甜菜碱-PEG-MA,提升抗蛋白吸附性能。   

- 能源器件应用:PEGMA基固态电解质(离子电导率1.2×10³ S/cm)在柔性锂电池中展现潜力。   



分享